三月桃花水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三月桃花水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丝绸、绮丽、谈心”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丝绸、绮丽、谈心”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雨吗?有没有观察过春雨带来的变化?(预设:春雨有一丝温暖,带来了春天······)看来,同学们都有留心观察的习惯,非常棒。作者刘湛秋也非常喜欢春雨,于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喜爱,他却给春雨重新命名:桃花水。那作者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桃花水”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围绕桃花水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丝绸、绮丽、谈心”等词语的读音。

(3)课文写了桃花水声音动听,光芒耀眼。

(4)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是怎么描写三月桃花水的?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动听的声音。啊 !河流醒来了······是春天的竖琴。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妙处?(预设:拟人,比喻)

*如果把句子改成:三月的桃花水,真好听。可以吗?为什么?

*为什么说河流醒来了?这样写有什么寓意?(预设:河流醒来了,一方面指河水解除冰封,重新恢复生气,另一方面表现桃花水把春天带来了,唤醒了河流,更加生动)

*理解词语“绮丽”,用这个词语再说一句话。

*说这三月桃花水,像竖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抓住词语“醒来、绮丽、竖琴”等。

预设二:水声轻灵。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像是大陆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理解”谈心”含义,想一想这桃花水会和麦苗说什么?

*这里同样运用了修辞,你知道了吗?感受修辞手法的妙处。

*播放视频,这水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觉得这水声,还像什么?

*指导朗读,“忽大、鸣响”重读,“忽小、低语、谈心”读慢些。

预设三:耀眼的光芒。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多叫人沉醉。

*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这里通过春雨视角,描写看到的春天的画面。播放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春雨又看到了什么?

*作者对这桃花水有深厚的感情,为什么?(预设:这桃花水不仅美丽动听,清澈明净,而且它给万物带来了生机,给田野带来了希望,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配乐朗读,读出桃花水的明净动人。。

5. 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这桃花水动听清脆,又有着耀眼的光芒。唤醒了大地,带来无尽的欢乐。希望同学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喜爱。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仿照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种事物,进行描写。

六.板书

三月桃花水

动听的声音

耀眼的光芒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