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赏析

我有一个梦想赏析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他被誉为近百年来八大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41年前,马丁·路德·金站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讲。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25万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这篇演讲词的语言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有一种诗意和美感,而文中排比句的运用,如“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的确,同学们也首先看到本文的排比,被它的排山倒海的气势所吸引,而未必十分注意本文的比喻。其实,这篇文章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还是比喻,特别是偏正式暗喻。

偏正式暗喻在初中接触过,只是没有当成一种具体的格式。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写道:“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思想感情的潮水”就是一个偏正式暗喻。所谓“偏正式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短语,形成“本体+‘的’+喻体”的格式。(受古汉语的影响,有时人们不用“的”而用“之”来联结本体和喻体,如“理想之花”。)为了检验某个偏正短语是不是偏正式暗喻,只要看能不能把它还原成典型的明喻格式就行了。例如上一句话,可以改写为“我的思想感情像潮水一样在放纵奔流”而意思不变,所以它确实是比喻的一种变形。

有的汉语或修辞著作谈到暗喻的特征时只是说: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动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初中教材也是这样讲暗喻的。这种关于暗喻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关于暗喻的内涵与外延的准确说法应当是:有本体和喻体,但不使用比喻词(区别于明喻)。(以上内涵)可以分为:主谓式暗喻(包括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动词联结的比喻),偏正式暗喻,同位式暗喻等。(以上外延)(参看郑颐寿、林承璋主编《新编修辞学》,鹭江出版社1987;王德春、陈晨主编《现代修辞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其中偏正式暗喻非常活跃,在当代诗歌、散文中十分常见,是暗喻“家族”中的一支劲旅。马丁·路德·金的演说,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据统计,共使用了30处左右的比喻,其中绝大多数是偏正式暗喻。不能掌握本文的偏正式暗喻,就不能正确理解本文的比喻,也就无法认识本文“文采斐然”(《教师教学用书》用语)的特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