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在哪

秦巴山区在哪

陕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祖脉”,中国地理的“心脏”,中国地质地貌的“摇篮”。陕西拥有全国七分之一左右的国土面积都位于陕西省内,是全国13个人口较集中、经济较发达、政治和文化中心。秦巴山区指以陕西省为主体、多个市县共同组成的区域,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面积)。地处我国西部和北部过渡地带、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交汇地带的狭长地带。秦巴山区地跨陕西和四川两省(区),总面积725444平方公里,占陕西土地总面积的18.5%,是我国境内面积最大、海拔落差最大的山区,是中国重要“地理单元”之一。

1、地理位置

秦巴山区地跨陕西省、四川省两省(区)两个省份(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交汇地带的狭长地带。秦巴山区地跨陕西、四川两省(区),总面积725444平方公里,占陕西总面积的18.5%;其中,陕西境内面积317729平方公里、四川境内面积152248平方公里,两省占比分别为18.5%和13.7%。秦巴山区西起陕西省南部柞水县大河镇与四川省大邑县高泉镇交界处的川山尖地区,东至四川成都青白江区红岩村一带与陕西省安康市大竹县境内的宁陕县大河镇交界的秦岭山麓地区为止,地处秦岭山脉与巴山蜀水之间,呈南北走向,总面积为725444平方公里。秦巴山区地跨中国秦岭东西两岸,在陕西境内以柞水县为界分为两个区域:一是秦岭东段,主要位于陕西北部,主要包括汉中市洋县、镇巴县;二是秦岭南段,主要包括陕西省商洛市宁强县、镇安县;大巴山中段,主要包括四川省简阳市金口河区金溪镇与丹凤县石桥镇两个乡镇所在地以南的区域(共12860平方公里)和陕西省商洛市汉台区大渡口镇附近地区。

2、自然条件

秦巴山区地形起伏大,最高峰在陕西省宝鸡市鸡冠区,海拔3883米。秦岭是长江上游分水岭,向西俯冲长江中游平原,并在山脊上横贯东西;川陕川黔四省接壤地带构成川陕陕南经济区;南北狭长地带在我国版图上的中心地带形成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之间,春夏季节雨水充沛;秋冬季干旱少雨;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900毫米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年蒸发量达到10000—12000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雨量5000—6000毫米之间,夏季雨热同季,多暴雨;四季日照充足,日照时数长达7200—8400小时之间;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之间;年平均蒸发量2500—3600毫米之间。

3、文化底蕴

秦巴山区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秦巴山区有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4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二级文物保护单位322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还有许多文物遗存尚待发掘保护。陕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璀璨灿烂的汉文化、陕南文化和巴蜀文化。秦巴山区被誉为“中国农耕文明活化石”“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华夏古国发祥地”“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等称号。陕西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如汉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四大名著)鲁迅;哲学家叔本华;文学家巴金;文学家郭沫若等。

4、人文景观

秦巴山区多为黄土高原,有丰富的土层,地貌奇特、自然景观神奇俊秀。关中平原的地貌特点是“三分陕北,七分关中”。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独特:多年平均气温比汉中和安康低6-7℃,年平均降水量低于3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在70%左右。这里的地貌特点是黄土高原区、山沟沟区、丘陵盆地组成,以山地为主体。具有海拔较高和气温较低的特点,因此气候上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山高谷深、峰峦重叠、气候多变、土壤瘠薄、土质疏松等特点使此区形成了大量独特的山区地貌模式与独特的地质遗迹风貌,具有“雄跨陕南,秀出陕北”之说。

相关内容